2025年7月底,中美经贸代表团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达成关键协议——将已暂停的24%对等关税及反制措施延长90天。几乎同一时间,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在福克斯电视台的采访中罕见表态:“中美正进入某种‘战略稳定期’。”这位昔日以“逢华必反”闻名的鹰派政客,首次承认全面贸易冲突将损害全球经济。
关税休战背后的“战术妥协”
中美第三轮经贸谈判在瑞典持续五小时,最终以90天延期协议收场。美方希望撬动中国稀土出口管制,中方则紧盯美国芯片禁令。谈判一度陷入僵局,双方代表甚至沉默离场。但现实压力迫使妥协——美国通胀高企,欧盟930亿欧元反制清单高悬;中国则需稳住圣诞季出口市场。微妙的是,美方悄悄将光伏组件、医疗器械移出加税清单,中方则重新摆上波音飞机采购方案。这些动作被视作“诚意信号”,但双方的核心矛盾未解。
鲁比奥的转变更耐人寻味。他曾是“脱钩论”鼓吹者,如今却强调“成熟外交需要战略平衡”。这种务实转向早有迹象——半导体领域,美国一边限制光刻机出口,一边默许英伟达特供芯片在华销售;新能源战场,国会高调调查中国电动车“数据风险”,商务部却延长光伏关税豁免。
鲁比奥的权力逻辑与“基辛格式”角色
鲁比奥不仅是国务卿,还身兼代理国安助理、国际开发署长等四职,权力直逼尼克松时代的基辛格。这种集权让他既能延续鹰派立场,又能灵活调整策略。
他的政治履历充满转折:从小布什时代的温和派,到“茶党”极右翼,再到特朗普内阁核心。2016年总统初选败给特朗普后,他迅速转向,最终跻身权力中枢。民主党曾指望他制衡特朗普的激进政策,但他选择务实合作,甚至推动中美禁毒工作组在北京落地。
鲁比奥的最新表态暗藏美式逻辑。他一面呼吁“互相尊重”,一面坚称“在争议议题上必须坚持美国立场”。这种“尊重”实则是要求中国接受美国霸权规则,例如停止与俄罗斯的能源贸易。但中国显然不会让步。
“战略相持期”的本质:谁也压不垮谁
鲁比奥口中的“战略稳定期”,本质是力量动态平衡的结果。美国需要中国稀土压制通胀,中国需要美国市场维持出口。若24%关税重启,美国企业将面临供应链断裂,而华为AI芯片量产、量子计算突破已让“芯片围堵”失效。
沙特伊朗和解、金砖扩员至15国,中国以“体系化合作”对冲美国围堵。当“打倒中国”成本高到无法承受,“共存”成了唯一选择。鲁比奥的转向,不过是承认了美国无法速胜、中国不可压垮的现实。
未来90天,博弈仍将继续。但有一点很明确——冲动让位于算计,对抗仍在,但谁也不敢掀桌子。这场“新相持期”,才刚刚开始。
参考资料:
1.《鲁比奥称中美正进入战略稳定期,但需直面矛盾弥补薄弱环节》中财网
2.《国际锐评丨“如期展期90天”对中美解决经贸分歧意味着什么》央视新闻